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阔叶丰花草——浙江茜草科一新归化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记载阔叶丰花草 (Spermacoce latifolia Aubl.),一种原产南美热带地区的茜草科植物,为浙江归化植物一新记录,并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对其入侵途径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植物园引种或农作物种子贸易而无意引进浙江温州的。  相似文献   
2.
测定处于不同纬度的浙江杭州和福建宁德的蓝尾石龙子(Eumeceselegans)种群的个体大小和繁殖特征。宁德种群的产卵时间为5月27日—6月22日,早于高纬度杭州种群(6月4日—7月12日)。宁德种群最小繁殖雌体及性成熟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杭州种群。宁德和杭州两种群的相对窝卵重无显著差异;当统计去除母体体长的影响之后,两地种群的窝卵数和窝卵重也无显著差异,但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蓝尾石龙子窝卵数和卵重量呈负相关,窝卵数和卵大小的权衡存在种群间差异。特定窝卵数条件下,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由此可见,蓝尾石龙子种群间的繁殖生活史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母体大小的差异密切相关。推测不同纬度地区的蓝尾石龙子种群的繁殖策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应雪萍  杨万喜 《动物学报》2005,51(5):852-861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胚胎附着系统的结构及形成机制。中华绒螯蟹受精卵附着在雌性腹肢内肢的携卵刚毛上。该附着系统由三个连续部分组成:卵膜、卵柄和被膜,后者覆盖在携卵刚毛的绒毛上。研究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的成熟胚胎由三层明显的卵膜组成,即E1、E2和E3层,但胚胎附着系统的卵柄及被膜仅为外层(E1)。卵巢中成熟卵的卵膜仅由E1层组成,E1分为两个亚层(E1a′、E1b′)。胚胎附着系统的形成与雌蟹的行为、腹肢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卵膜的超微结构及各层的变化有关。受精卵刚从生殖孔中排出时,卵膜(E1a′、E1b′)并不能直接粘附在携卵绒毛上。产卵后不久,雌蟹腹肢粘液腺分泌粘液的量增多,E1a′、E1b′的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边界模糊,卵膜出现很强的粘性。在产卵后约60min E1层又明显分为两个亚层(E1a、E1b),同时排卵后雌蟹腹部的携卵绒毛不断地运动,这种运动促使携卵绒毛外的被膜形成。随着E1层亚结构的变化,E2层也开始形成,当E1新的两个亚层出现时,部分区域的E1层与E2层发生分离,卵柄开始形成,并牢固地附着在携卵绒毛上。被膜、卵柄与卵膜最外层的结构相同,均由E1层构成[动物学报51(5):852-861,2005]。  相似文献   
4.
在整理和鉴定浙闽薹草属Carex植物的过程中,发现福建薹草Cares fokienensis Dunn较早发表但并未被注意。通过文献查阅、模式标本研究和野外观察,认为闽清薹草C.minqingensis Z.P.Wang、九仙山薹草C jiuxiangshanensis L.K.Dai&Y.Z.Huang、苍绿薹草C.pallideviridis K.L.Chv(裸名)在果囊和雌花鳞片等鉴别性特征上与福建薹草并没有区别,应该处理为福建薹草的异名。  相似文献   
5.
应雪萍 《动物学研究》2005,26(4):429-434
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正常附着胚胎及流产胚胎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受精卵从生殖孔排出15min后,孵化室中的孵化液体积增大,使胚胎浸没在孵化液中,胚胎表面具有粘性;产卵后30min.卵柄初步形成;80~140min后卵柄完全形成,胚胎牢固地粘附在携卵绒毛上。正常胚胎的卵柄高度扭曲,上有很多毛状物,同时携卵刚毛上有很多粘液;流产胚胎的卵柄上无毛状物,但卵柄及胚胎表面有许多寄生物附着。携卵刚毛上的粘液及卵柄上的毛状物可能和胚胎附着有关;而胚胎表面寄生物的活动,可能使胚胎外被、卵柄以及卵索的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了胚胎之间的摩擦,进而胚胎呼吸困难,以致死亡和流产。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 (太湖种群和温州种群 )受精卵和温州种群流产卵脂肪酸及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太湖种群受精卵、温州种群受精卵和温州种群流产卵在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上无显著差异 ,而谷氨酸 (Glu)、胱氨酸 (Cys)和丝氨酸 (Ser)三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差异显著。太湖种群受精卵、温州种群受精卵及温州种群流产卵的脂肪酸种类分别为 16、13和 14种。饱和脂肪酸(SFA)占脂肪酸总量的 18 96 %— 2 3 0 9% ,单烯酸 (MUFA)占 5 1 76 %— 6 2 6 5 %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占14 2 7%— 2 8 96 % ,其中最主要的脂肪酸为C16∶0、C16∶1和C18∶1。除C2 0∶1外 ,其他脂肪酸含量在三者之间都有显著差异。太湖种群受精卵的C18∶2、C18∶3显著高于温州种群受精卵 ,而温州种群流产卵的DHA要显著高于太湖种群受精卵。温州种群受精卵和流产卵在C16以下的脂肪酸 ,其含量均无显著差异。此外 ,本文还讨论了脂肪酸及氨基酸含量与流产的关系及脂肪酸组成对出苗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对浙江乐清西门岛的人工红树林及周边滩涂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种,隶属6门7纲15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底上生活类群(groupofsurface,GS)种类数少于底内生活类群(group of surface below,GSB)种类数.通过在红树林、幼红树林和光滩三种生境的调查发现,幼红树林群落结构组成介于红树林和光滩之间,三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452ind·m-2,310ind·m-2,620ind·m-2,生物量分别为40.53g·m-2,44.80g·m-2和42.75g·m-2.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难解不等蛤Enigmonia aenigmatica.三种生境中,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优势度最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红树林生境的复杂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龙子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永普  胡健饶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3):431-441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石龙子附睾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顶体囊前部扁平、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穿孔器中度倾斜、顶端尖 ,穿孔器基板塞子状 ,细胞核长形 ,核内小管缺 ,核前电子透亮区小 ,核肩圆 ,核陷窝锥形。颈段具片层结构 ,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的长轴呈直角 ,9束外周致密纤维与远端中心粒相应的 9束三联微管相联 ,向后与轴丝相应的 9束双联微管相联 ,中央纤维与 2个中央单微管相联。中段短 ,多层膜结构缺 ,含有线状嵴的柱状线粒体 ,不规则卵状致密体组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 ,纤维鞘伸入中段 ,具终环。线粒体与环状结构的模式为 :rs1 /mi1 ,rs2 /mi2 ,rs3/mi3,rs4 /mi4。主段前面部分具薄的细胞质颗粒区。纤维 3和 8至主段前端消失。轴丝呈“9 2”型。中国石龙子精子超微结构具有塞子状的穿孔器基板、致密体形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和纤维鞘始于ms2等特征与巨石龙子群和蜓蜥 -胎生群不同。没有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  相似文献   
9.
应用透射电镜对北草蜥精子的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北草蜥精子头部顶体囊始终呈圆形,由皮质和髓质组成;顶体囊单侧脊的皮质与髓质问具电子透亮区;穿孔器1个,无穿孔器基板;具顶体下腔;细胞核长形,核内小管缺,核前电子透亮区缺,核肩圆。尾部颈段具片层结构。中段短,多层膜结构缺;纵切面上具2层线粒体;横切面上每圈线粒体6个;2组致密体,具连续的环状结构;线粒体与环状结构的排列模式:rs1/mi1、rs2/mi2;纤维鞘伸人中段,具终环。主段前面部分具薄的细胞质颗粒区;纤维3和8至主段前端消失;轴丝呈“9+2”型。蜥蜴科内不同种类的线粒体数目不同,但都具有2组致密体。不同类群蜥蜴的顶体囊、顶体下腔、核前电子透亮区、穿孔器基板、核肩,以及线粒体与致密体的数目和排列方式等精子超微结构特征都为研究蜥蜴的系统发生提供了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10.
太平鸟和灰头鹀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在环境温度5、10、15、16、18、20、22、25、26、28和30℃时,捕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太平鸟(Bombycillagarrulus,1♀、7♂)和灰头(Emberizaspodocephala,8♂)的代谢率(MR),计算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C)、MR和C的体重预期值。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5~30℃时,太平鸟的体温(Tb)基本维持恒定,平均Tb为(38·20±0·05)℃;热中性区(TNZ)为18~27℃,基础代谢率(BMR)为(2·33±0·47)mLO2/(g·h);Ta在5~18℃,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5·46(±0·19)-0·17(±0·01)Ta;Ta在5~22℃,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13±0·00)mLO2/(g·h·℃)。5~30℃时,灰头Tb也基本维持恒定,平均Tb为(38·25±0·05)℃;TNZ为20~26℃,BMR为(4·75±0·18)mLO2/(g·h),最低C为(0·26±0·00)mLO2/(g·h·℃);在5~20℃时,MR与Ta的回归方程为:MR=9·54(±0·52)-0·23(±0·03)Ta。两种鸟具有BMR和Tb较高、下临界温度较低和TNZ较宽、热传导稍高的北方地区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通过自身的物理和化学调节(代谢产热)以更好地适应其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